很抱歉,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英語資料庫平臺
雙語詞彙
問卷調查
小
中
大
搜尋
搜尋
民眾訪客
在校學員
教職員
NDU校友
學校簡介
我們的校長
沿革
使命與願景
設校宗旨
校歌歌詞
交通資訊
行政單位
教務處
學務處
總務處
主計室
研發室
資圖中心
電算中心
醫務所
教學單位
通識中心
共教中心
語文中心
體育室
遠朋國建班
院部單位
戰爭學院
陸軍學院
海軍學院
空軍學院
國際學院
理工學院
管理學院
政治作戰學院
服務資源
招生專區
常見詢問
校長信箱
性平專區
:::
通識中心
通識中心
單位簡介
最新消息
業務職掌
常見詢問
服務資源
下載專區
聯絡資訊
師資介紹
通識教育學報
全人教育與軍人武德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
常用連結
:::
首頁 /
任育德
任育德 副教授
開授課程 Current Teaching
中國現代史(含國軍建軍史)、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臺灣發展經驗、歷史與領導
專著
Book Edited/Book Chapters
Academic Book
:
《李登輝先生大事長編》(全套6冊)(具審查機制),臺北:國史館,2024。(與李福鐘、李鎧揚、林孝庭、林果顯、洪紹洋、許瑞浩、連克、陳世宏、陳進金、廖文碩、鄭睦群、盧啟明、蘇瑞鏘共著。)
《胡適晚年學思與行止研究(1948-1962)》(具審查機制),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8。
《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1949-1960)》(具審查機制),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8。
《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具審查機制),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Book Chapter under R
eviewed
:
〈1960年代後期中華民國政治人事佈局的觀察分析:以《蔣中正日記》為中心〉,呂芳上主編,《兩蔣父子與民國政治》。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中。
〈劉明修與《李登輝伝》的書寫史研究〉,何鳳嬌等執行主編,《民主與民主之外—李登輝百年誕辰紀念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李登輝基金會,2024,頁77-104。
〈1956/從失敗中證明自己〉、〈1957/中美矛盾的總爆發〉、〈1966/一動不如一靜?〉、〈1967/刺激與回應〉、〈1968/愧疚與焦慮交織〉、〈1969/從「冷戰」往「太平」前行的浪潮襲來之前〉,呂芳上主編,《尋找自己的蔣中正II:1955-1972日記解讀》,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4,頁19-30、31-44、149-164、165-182、183-202、203-218。
〈1952/在冷戰架構下穩定時局〉、〈1953/黨統繼承與實力展現〉,呂芳上主編,《尋找自己的蔣中正:1948-1954日記解讀》。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3,頁85-96、97-110。
〈政治檔案所見的黨外人物郭雨新(1950s-1970s)〉,歐素瑛等執行編輯,《威權鬆動:解嚴前台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21,頁113-172。
〈日記與戰後政治史研究的回顧與發展〉〉,呂芳上主編,《日記與民國史事》。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頁 99-128。
〈當革命民主遇上選舉:1950 年代國民黨與臺灣地方選舉〉,吳淑鳳等執行編輯,《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2020 年 10 月,頁 147-170。
〈《雷震日記》中的蔣介石〉,呂芳上主編,《日記中的蔣介石》,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頁 71-111。
〈導讀〉,任育德主編,《遙制坤輿:蔣介石手令與批示》。香港:開源書局出版有限公司、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0,頁 I-IX。
〈來自八十餘年前的時空膠囊:《黃郛日記》簡介及導讀〉,黃郛原著,任育德主編,《黃郛日記》(1929-1936)。香港:開源書局出版有限公司、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頁 V-XVI。
〈憲法平等權的發展及延伸〉,許志雄、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憲法七十年》。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7,頁 153-206。
〈臺灣土地改革政策的決策與宣傳(1949-1953)〉,胡春惠、周惠民主編,《陳誠與現代中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頁 269-298。
〈用音樂記述歷史的蕭泰然〉,鄭南榕基金會等,《名單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7,頁 144-152。
〈蔣介石與戰後中國電影〉,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頁 83-107、679-687。
〈蔣中正對國民黨的省思與改造(1949-1952):以黨務及領導權威為例〉,黃克武編,《遷臺初期的蔣中正(1950-1952)》。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1,頁 263-324。
〈雷震眼中的抗戰時期黨派活動:兼述雷震《中華民國制憲史》的史料價值〉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中華民族的抗爭與復興——第一、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團結出版社,2010,頁454-468。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代《中華民國制憲史》序〉,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任育德、楊秀菁執行編輯《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的歷史軌跡(1912-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頁 xvii-xxv。
〈黨工看黨務:以 1941 至 45 年《王子壯日記》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1940 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上卷,頁 36-53。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代《中華民國制憲史》序〉,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任育德、楊秀菁執行編輯《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的歷史軌跡(1912-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頁 xvii-xxv。
〈黨工看黨務:以 1941 至 45 年《王子壯日記》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1940 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上卷,頁 36-53。
期刊
Journal Papers
〈《中華民國陸海空軍軍人讀訓》的歷史考察〉,《通識教育學報》,第
15
期(桃園: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25
年
9
月),即將出版。
〈冷戰時期跨國反共宣傳合作個案──以《蔣總統反共奮鬥史》為例〉,《臺灣風物》,第
75
卷第
2
期(新北市:臺灣風物雜誌社,
2025
年
6
月),頁
159-192
。
〈蔣中正與葉公超的互動:權力、外交理念及信任的裂痕(
1950-1961
)〉,《國史館館刊》,第
84
期(臺北市:國史館,
2025
年
6
月),頁
55-96
。
〈《蔣中正日記》中的
1952
年外交與軍事〉,《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
22
卷(高雄: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2023
年
12
月),頁
105-111
。
〈從感知結構分析蔣中正
1946
年日記所見的中國政局〉,《通識教育學報》,第
13
期(桃園: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23
年
9
月),頁
201-214
。
〈劉明修與臺灣歷史記憶的形塑
──
以「苦難」的書寫為中心〉,《臺灣風物》,第
73
卷
2
期(新北市:臺灣風物雜誌社,
2023
年
6
月),頁
83-116
。
〈
1950
年代台灣反對黨議題的形成與發展:跨域視角的分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21
年
2
月號
=
總
183
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2021
年
2
月),頁
95-111
。
〈《時與潮》雜誌
1963
年停刊事件研究
—
兼論雷震獄中權益〉,《臺灣風物》,第
68
卷
2
期(新北市:臺灣風物雜誌社,
2018
年
6
月),頁
61-104
。
〈戰時彈性外交的初步發展:論蔣中正宋美齡的中英外交決策(
1942.1
~
1943.5
)〉,《亞洲研究》,第
73
期(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所,
2017
年
11
月),頁
99-128
。
〈由《胡適日記》「妄人說」觀察胡適蔣中正關係中的美國因素〉,《成大歷史學報》,第
52
期(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17
年
6
月),頁
171-208
。
〈「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的回顧」學術討論會紀要〉,《國史研究通訊》,第
10
期(臺北:國史館,
2016
年
6
月),頁
157-161
。
〈宋氏家族史料整理與研究專題論壇:宋氏家族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綜述〉,《國史研究通訊》,第
9
期(臺北:國史館,
2015
年
12
月),頁
97-104
。
〈胡適與汪氏父子親緣考〉,《國史館館刊》,第
43
期(臺北:國史館,
2015
年
3
月),頁
93-138
。
〈「蔣介石與抗日戰爭(
1931-1945
)」學術研討會紀要〉,《國史研究通訊》,第
7
期(臺北:國史館,
2014
年
12
月),頁
74-81
。
〈描繪丁文江:論胡適《丁文江的傳記》〉,《國史館館刊》,第
38
期(臺北:國史館,
2013
年
12
月),頁
67-108
。
〈胡適與《自由中國》的互動〉,《國史館館刊》,第
36
期(臺北:國史館,
2013
年
6
月),頁
1-50
。
〈胡適晚年與蔣介石的互動(
1948-1962
)〉,《國史館館刊》,第
30
期(臺北:國史館,
2011
年
12
月),頁
103-143
。
〈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
(1951-1961)
〉,《政大歷史學報》,第
32
期(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09
年
11
月),頁
221-261
。
〈終身的在野者:郭雨新的從政生涯〉,《臺灣風物》,第
58
卷
4
期(新北市:臺灣風物雜誌社,
2008
年
12
月),頁
93-122
。
〈身為當代史作者的傅正〉,《當代》,第
229
期(臺北:當代雜誌社,
2006
年
9
月),頁
62-89
。
〈中國國民黨輔選動員機制之建立及其發展
(1950-1960)
〉,《政大歷史學報》,第
25
期(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06
年
5
月),頁
71-116
。
〈從口述史看
1950
年代政治案件的女性受刑人〉,《近代中國》,第
154
期(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
2003
年
6
月),頁
116-144
。
〈
1950
至
70
年代初中央民意機構選舉論述初探〉,《臺灣風物》,第
51
卷
1
期(新北市:臺灣風物雜誌社,
2001
年
3
月),頁
15-53
。
〈
1960
年「中國民主黨」〈組黨宣言〉之初探〉,《臺灣風物》,第
49
卷
2
期(新北市:臺灣風物雜誌社,
1999
年
6
月),頁
89-117
。
〈雷震憲政思想的轉變與發展
——
以中央政體與反對黨為例〉,《思與言》,第
43
卷
1
期(臺北:思與言社,
1999
年
3
月),頁
97-139
。
會議論文
Conference Papers
〈1960年代後期中華民國政治人事佈局的觀察分析:以《蔣中正日記》為中心〉,民國歷史文化學社、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兩蔣日記與民國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2024年4月27日,臺北:經國七海文化園區。
〈劉明修與《李登輝傳》的書寫〉,國史館「民主與民主之外─李登輝百年誕辰紀念新書發表暨學術討論會」,2023年7月29日,臺北:國史館。
〈檔案與口述歷史中的郭雨新(1957-1977)〉,國史館「威權鬆動─解嚴前臺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國際學術討論會,2020 年 12 月 12日,臺北:國史館。
〈當革命民主遇上選舉:1950 年代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地方選舉〉,國史館「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2019 年 12 月 21日,臺北:國史館。
〈雷震與反對黨議題的形成與發展:從美國因素角度分析〉,殷海光基金會「殷海光先生百歲紀念國際研討會」,2019 年 9 月 28日,臺北:臺灣大學。
〈去留之間如何抉擇:1949 年前後赴港台知識人動向初探〉,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近代史學會、中國歷史學會第四屆「中國知識界的近代動向」學術討論會-民國知識分子面面觀,2019 年 6 月 23 日,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
〈日記與戰後政治史研究的回顧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中正文教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的回顧」學術討論會,2016 年 4 月 17日,新北市:翡翠灣福華大飯店。
〈國家檔案及各類史料下的人物書寫:以雷震為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口述史學會、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臺灣白色恐怖口述歷史訪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2015 年 7 月 18 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戰時彈性外交的初步發展:簡論蔣中正宋美齡的中英外交決策(1942.1-1943.5)〉,復旦大學「宋氏家族史料整理與研究專題論壇:宋氏家族與第二次世界大戰」,2015 年 6 月 18 日,上海:復旦大學。
〈臺灣土地改革政策的決策與宣傳(1949-1953)〉,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所、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誠樸勤國:陳誠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2015 年 3 月 5 日,臺北:政治大學。
〈《雷震日記》中的蔣中正〉,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日記中的蔣中正兩岸學術研討會」,2014 年 12 月 20 日,金門:金門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
〈抗戰初期蔣中正與胡適、王世杰互動初探(1937-1942)〉,《抗日戰爭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蔣介石研究中心「蔣介石與抗日戰爭(1931-1945)」學術研討會,2014年6 月8日,杭州:華北飯店。
〈蔣中正對國民黨的省思與改造(1949-1952):以黨務及領導權威為例〉,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國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學會「蔣中正研究學術論壇:遷臺初期的蔣中正(1949-1952)」,2010 年 10 月 30 日,臺北:中正紀念堂。
〈台灣地方自治史中的政黨—以 1950 年代的中國國民黨為例〉,政治大學政治系、項昌權教授學術基金會、政治大學頂尖大學政治學門精進計畫辦公室「大陸與台灣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2009 年 11 月 2日,臺北:政治大學。
〈雷震眼中的抗戰時期黨派活動:兼述雷震《中華民國制憲史》的史料價值〉,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臺灣中正文教基金會「第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北京:金泰海博大酒店,2009 年 8 月 15日。
〈黨工看黨務:以 1941 至 45 年《王子壯日記》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4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年 8 月 20日,北京:北京展覽館賓館。
〈國民黨黨史館檔案之利用:以戰後臺灣政治史研究為中心〉,中國近代史學會「檔案應用座談會」,2006 年 3 月 25 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啟蒙與實踐並具的雷震〉,雷震公益信託法人基金會「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會成立座談會」,2006 年 3 月 7 日,臺北:臺灣大學校友會館。
〈中國國民黨輔選動員機制之建立及其發展(1950-1960)〉,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六十年學術研討會」,2005 年 10 月 30 日,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
〈調查臺灣社會:1950 年代國民黨社會調查之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二屆冷戰時期海峽兩岸歷史發展」研究生工作坊,2005 年 10 月 22 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終身的在野者:郭雨新〉,郭雨新先生逝世 20 週年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牛背上的民主騎士——郭雨新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2005 年 8 月 1 日,臺北:臺灣大學法學院。
〈烈日灼身:1950 年代政治案件女性受刑人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五年代的海峽兩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 12 月 20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烈日灼身:1950 年代政治案件女性受刑人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五〇年代的海峽兩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 12 月 20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回前頁
至頂端
友善列印
更新時間:2025/10/23 上午 09:07:00
展開